1. 索 引 號: D00000--0012022-0044 分 類: 規劃計劃
        責任部門: 峽江縣發改委 發文日期: 2022-12-01 10:29:00
        標 題: 峽江縣2022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時限: 常年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全社會
        有效性: 有效 瀏覽:
        峽江縣2022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一、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二三七”總體工作思路,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要求,牢牢把握“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穩住、進好、調優”經濟工作思路,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社會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從上半年計劃執行情況來看,年度安排的主要經濟指標執行情況總體向好,其中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利用外資等實現“總量過半”目標。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縣域經濟平穩發展,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經濟運行平穩有序。上半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46.14億元,同比增長5.3%,占全年計劃的45.2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15億元,同比增長11%,占全年計劃的74.4%;財政總收入完成13.8億元,同比增長11.2%,占全年計劃的68.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13億元,同比增長7.3%,占全年計劃的7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2億元,同比增長4.9%,占全年計劃的4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8010元和7199元,同比分別增長5.2%和增長7.5%。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工業經濟穩步增長。上半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91.3億元,同比增長18.7%;工業上交稅收2.74億元,同比增長3.43%,增幅列全市第6;工業用電量累計1.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9%,增幅列全市第8;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17.86億元,同比增長7.9%,增幅列全市第8;規模工業完成營業收入77.03億元,同比增長21.8%;規模工業實現利潤6.11億元,同比增長86.5%。“1+3”主導產業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14.28億元,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營收突破106.2億元,同比增長49.2%。完成高新技術企業申報18家,順福堂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投產。農業發展持續向好。全縣完成糧食種植面積27.98萬畝,占全年任務的52.77%,其中早稻播種面積24.1萬畝,占省下達我縣任務103.9%。持續壯大特色富民產業,改造提升設施蔬菜基地1660畝,引進夏季香菇品種2個,發展夏季香菇680畝;中藥材、果業種植面積分別新增3000畝1520畝,改造提升水果基地810畝。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新增5家、14家和32家。現代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全縣規上服務業企業共58家,完成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9.5億,同比增長20%,占全年計劃的52.8%。穩步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新增貨車176輛達13327輛,貨運總量達21.06噸,實現貨運稅收1.99億元,同比增長5%,占年目標任務的67%;江西贛榮航運榮獲國家3A級水運物流企業,全市首家。持續促進消費回暖,累計派發消費券120萬元。加快推進旅游業發展,玉笥山水上世界、主題游樂場和度假山莊景區賓館加快推進;完成金坪康養旅游小鎮旅客服務中心改造提升和蝴蝶泉野奢營地建設;玉笥養生谷創成國家4A級景區,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獲批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上半年全縣接待國內旅游181.9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8.46億元。

        (二)項目建設卓有成效,發展后勁不斷夯實

        強攻穩抓項目建設。持續開展六大領域“項目大會戰”,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效??茖W謀劃安排重點項目102個,總投資325.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68.8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52.2%。提前謀劃2023年縣重點項目139個,總投資464.80億元。92個續建、年度新開工縣重點項目已開復工52個,項目開復工率56.5%;已開工項目中達到或基本達到序時進度項目30個,達標率57.7%。65個市重點項目已開工復工45個,開復工率90%,完成投資123.99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77.8%。26個省大中型項目已開工復工25個,開工復工率96.2%,完成投資58.9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75.1%。上半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15億元,同比增長11%,占全年計劃的74.4%。積極爭取上級資金。上半年,全縣共爭取各類上級資金8.3億元,同比增長12.2%,占全年任務數54.2%,其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省基建投資項目資金4095萬元;爭取專項債資金14.49億元,同比增長623%。

        (三)改革效能整體提升,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推深做實重點領域改革。精準謀劃推進94項重點改革事項,強力推進“構建邊際物流發展模式”改革,贛中現代物流園實現破題,完成千畝征地,林地報批全面完成,路網基礎設施工程掛網招標。加快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引導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加快培育普正制藥峽江基地數字化生產線建設、順福堂5G+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技改、豫章藥業車間智能化改造等多個數字化產業提升改造標桿項目。上半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同步增長55.1%。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是制度支持強保障。深入推進優化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聚力打造“數字化”營商環境新模式,出臺了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制定《關于有效應對疫情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若干措施》,出臺縣紓困解難措施40條;印發了優化營商“軟環境”爭當市場“服務員”結對幫扶市場主體實施方案,建立營商專員,常態化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全覆蓋結對幫扶縣內1.2萬余戶市場主體;二是減稅退稅降成本。嚴格落實稅費支持政策,減輕市場主體負擔。上半年,累計為企業減負3.82億元;落實國有房屋租金減免政策,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共減免租金118.87萬元,涉及企業294戶。有效降低市場主體水電氣成本,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補貼水電氣費用0.89萬元。三是融資擔保強扶持。上半年,縣育財擔保公司共提供擔保37戶共39筆,金額1.75億元;提供“續貸、過橋”資金37筆,金額2.13億元,“財園信貸通”為65戶企業放款1.94億元。升級打造贛江流域環境資源法庭,建成生態司法替代性修復林基地629畝,陳某平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度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積極主動融入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新宜吉六縣跨行政區轉型合作試驗區、贛江中游生態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探索推行“四會”招商模式,聚焦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主攻“高大上、鏈群配”項目,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8個,其中“5020”項目2個,實際利用省外項目資金27.96億元,占全年任務的50.5%,增幅列全市第8;實際利用外資3111萬美元,占全年任務的59.7 %,增幅列全市第8;外貿出口實現9.7億元,占全年任務的66.9%,同比增長110.1%。

        (四)社會事業有序推進,民生福祉日益增進

        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2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36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3%以內;新增“4050”人員就業119人、零就業家庭安置率100%;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120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7.5%;申報城鎮公益性崗位112個,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397個,新增就業見習崗位45個。發放各類就業補貼共計3776人次296.1萬元。堅持兜牢民生底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78214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2069人,發放各類保障資金2419.47萬元、臨時救助178.18萬元;深化“遇困即扶”機制,新增納入監測對象28戶79人,干部結對幫扶脫貧戶、監測戶3076戶;全面提升改造10所鄉鎮敬老院。上半年,全縣民生支出9.33 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9%。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全力擴大學位供給,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6所,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440個;有序推進城南學校建設,確保秋季順利開學;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創優,江西康養職業技術學院簽約落地,列入江西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h中醫院與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建立聯盟協作關系。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舉辦“吉祥平安地 尋味廬陵年”、江西省第十三屆少兒藝術節(峽江賽區)優秀節目展演活動、“世界博物館”等系列活動,完成送戲下鄉20場,送電影下鄉648場,農村自辦文體活動16次。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積極開展揚塵、移動源污染專項治理,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開展水庫水質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實現贛江峽江段全面禁捕。上半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5.3%,PM2.5濃度均值25微克/立方米;全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贛江干流斷面達到Ⅱ類,與同期水質綜合指數相比改善16.19%,改善率全省第10位;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縣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目標考核要求。城市品質提檔升級。積極開展清除占道經營、出店經營、違規搭建等亂象整治行動;城區公園、游園、廣場、主干道、公交車站等重要節點實現綠化提升改造;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背街小巷硬化亮化、新建公廁等惠民項目,序時推進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提升、城區污水管網二期污水處理廠擴容項目建設;城市有效停車位供給新增406個,縣城新農貿市場全面竣工。鄉村振興扎實推進。扎實推進鄉鎮圩鎮改造提升,有序推進重點村和示范村規劃編制。深入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完成568座農村問題戶廁整改;穩步推進村莊生活污水治理、鄉村振興重點村、鄉村振興示范村等建設;安排360萬元引導鼓勵脫貧戶、監測戶發展富民產業;累計消費幫扶1899萬元,建立就業幫扶車間12個,吸納務工431人。

        二、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各位代表,2022年上半年全縣生產生活保持平穩有序、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但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和疫情防控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經濟持續回升基礎尚不牢固,對照上級要求、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是:一是經濟總量、發展質量、人口流量“三量”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二是產業結構還不優、支撐還不強的問題依舊明顯,助推加快發展的大項目、大企業較少;三是保障、社會治理還有短板弱項,公共衛生服務、育養老保障等與群眾需求還有差距。

        三、相應的舉措和建議

        按照年初計劃安排,全力拼搏三季度,奮力奪取全年勝,努力在全省“六個江西”、全市“三區”建設中貢獻更多峽江力量,以優異成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強化重點項目支撐,大力夯實發展底盤

        全力抓好項目建設。一是逐個分析未開工項目的原因,細化措施、落實責任、明確時限,爭取早日開工,推動項目建設大提速,力爭92個縣重點項目、65個市重點項目提前超額完成年度形象進度。二是充分發揮部門合力,統籌協調解決重點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著力破解征收拆遷、資金缺口、用地和林地指標等要素瓶頸。簡化項目前期工作流程,縮短投資評審、規劃審查及施工圖設計審查時間,為加快項目建設創造良好條件。三是積極落實上級調度要求,加快推進省重點項目、省大中型項目、市重點項目以及專項債項目建設,形成更多的實物工作量,確保8月底專項債支付率達100%。重點突出要素保障。緊盯上級政策支持及資金投向,加大專項債券項目爭取力度,爭取更多的資金推動峽江發展。健全政銀企融資對接機制,著力引導金融機構投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高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加大投資力度,確保項目建設投資需求。持續強化項目儲備。緊盯國家投資方向,聚集投資重點,圍繞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城鄉建設、民生工程等重點領域,精心謀劃儲備一批重大項目,爭取更多項目擠進上級規劃籠子、資金盤子;積極爭取城區污水管網改造工程二期、贛江峽江縣象口段防洪工程、老舊小區改造等中央預算內項目資金。

        (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加快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全力夯實工業發展基礎。加快推進“三中心四平臺”建設,以園區平臺建設為抓手,重點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承載力,吸引更多資本入園投資;立足資金先行,努力向上爭取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國債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為我縣工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二是錨定生物醫藥首位產業久久為功。組建生物醫藥產業聯盟,針對中醫藥、醫美、特醫食品、醫療器械四個細分領域,出臺專門的特惠政策,支持生物醫藥企業科技興企、人才強企。全縣生物醫藥全產業鏈年營業收入突破300億元。三是持續強化企業培育和服務。培育一批重點規下企業,特別是“1+3”產業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加強申規獎勵政策宣傳,增強企業入規積極性;抓好科技型企業培育和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認定,力爭2022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0家,培育潛在(種子)獨角獸或瞪羚企業1家。

        著力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一是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繼續穩定糧食生產,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確保糧食播面穩定在54.16萬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4.18億斤以上;持續抓好糧食倉儲安全,常態化開展檢查,確保1000萬斤縣級儲備糧、20萬斤儲備食用油。二是緊扣綠色大米、精品果蔬、特色種養等富民產業,突出抓好特色中藥材種植,年內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精品果蔬6000畝以上,優質煙葉總量和均價實現雙提升。

        積極推動三產擴規提質。一是全力抓好旅游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重點文旅項目建設,高標準打造“金梅花景區—玉笥養生谷—玉峽湖景區”精品旅游線路,通過引進專業運營公司,不斷做強峽江康養旅游品牌,提升全域旅游供給服務質量。二是聚焦聚力發展各類服務業。有序推動物流平臺建設,力爭贛中現代物流園2022年8月動工建設,年底前要拉框成型;加快推進服務業集聚發展,支持巴邱夜市打造夜間經濟集聚區;持續推進電商產業發展,加快電商人才培訓,推進電子商務向農村全面延伸,不斷培育電商經營主體,實現引進電商規模企業零突破。

        (三)抓好改革開放創新,釋放經濟發展動能

        深化改革優環境。一是緊扣雙“一號工程”。穩步推進優化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配合做好工業園區體制機制和全鏈審批賦權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促進部門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積極開展法律服務、金融、就業、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試點示范,打造一批高質量數據增值產品和服務。二是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深化“無證明”城市建設,開發建設更多“免證辦”服務應用場景,實現全縣“免證辦”;高標準打造惠企政策兌現服務平臺,編制惠企政策一本通,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三是聚焦主攻方向。加快推進生物醫藥大健康細分領域孵化發展模式改革;大力推進構建邊際物流發展模式改革,加快推進贛中現代物流園征地拆遷,盡快完成總體規劃,啟動基礎設施建設。著力開放促發展。一是加強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江西中醫藥大學峽江創新中心平臺,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勢,開展科技項目聯合攻關,促進成果轉移轉化;加強與上海振興江西科促會合作,借助馳邦藥業上海研發中心,探索設立“科創飛地”,實行科研及孵化前臺在外、生產及轉化后臺在峽江的“雙飛地”發展模式。二是著力招大引強。緊密對接“四會”組織,積極推動赴外招商抓機遇,找準優勢推進產業鏈招商。著重招引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鏈主”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項目,形成產業鏈優勢。力爭全年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0個,“5020”項目5個以上,引進內資58.8億元以上,實際利用外資5700萬美元以上。三是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新宜吉六縣轉型合作試驗區建設,搭建跨境電商公共服務等開放平臺。引領創新育動能。一是全力培育創新主體。大力實施五年創新倍增計劃,緊緊圍繞“1+3”主導產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培育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發展層次的企業隊伍。抓好科技型企業培育和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認定,力爭2022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0家,培育潛在(種子)獨角獸或瞪羚企業1家。二是注重人才培養引進。推出精準可持續的引才政策,完善人才新政“25條”、T類人才、柔性引才政策及配套措施,接續實施玉峽英才“1313”計劃,打造生物醫藥人才產業園,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四)聚焦城鄉融合發展,營造生態宜居環境

        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味。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城區園區管網二期等19個重點項目建設,全面完成3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新建一批“口袋公園”、街心花園,打造一批文明示范小區和文明示范街道,建成一批智慧小區、智能安防小區。深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全面盯緊年內創建1個以上美麗宜居鄉鎮、8個美麗宜居村莊和1300個美麗宜居庭院目標任務,指導鄉鎮因地制宜做好村點建設規劃設計。持續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改造,抓好4900座問題戶廁整改。鞏固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成效,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減量,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穩定在98%以上。堅持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持續鞏固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成果,建立健全部門禁捕聯合巡查執法機制。守住生態紅線,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完成受污染耕地7196畝安全利用、225畝嚴格管控任務,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 93%以上高位運行。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認真執行能耗“雙控”制度。加強“四塵”“三煙”“三氣”精準防治,常態化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確保全年PM2.5濃度均值和空氣質量優良率均達到省控目標。

        (五)補齊民生保障短板,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改善基本民生保障。一是做好就業創業工作。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穩定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二是全力提升社會保障。穩步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撫恤補助、殘疾人補貼標準;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持續推進“黨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長效運營改革,力爭年底行政村100%全覆蓋。三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機制,深化“遇困即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幫助脫貧群眾持續增收、逐步致富。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一是持續推動持續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落細,加快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全力確保完成城南學校設備采購安裝,確保城南中學、城南幼兒園秋季如期開學,加快農村幼兒園改造提升,全力推動城區公辦幼兒園、城北中學和江西省玉笥康養職業技術學院開工建設。二是深入推進健康峽江建設,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健全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控救治體系,提升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三是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提升社會治理質效。一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體防控策略和疫情防控“四早”措施,做好重點人群管控,抓好進口物品監測,不斷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提高流調溯源質量和疫情處置效率,指導重點場所重點環節管控,安全有序落實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不斷優化疫情防控隊伍,全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二是持續強化社會治理。認真做好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公眾安全感和政法部門滿意度指數提升、緬北涉詐高危人員勸返、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打擊養老詐騙等各項工作,以實際行動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網站地圖 隱私聲明 版權聲明

        峽江縣人民政府主辦 峽江縣政府辦公室、峽江縣大數據中心 承辦 ? 版權所有
        地址:吉安市峽江縣百花路6號 備案證編號:贛ICP備06000744號-1 網站標識碼:3608230002
        贛公網安備 36082302000101號  技術支持:維網科技

        亚洲女性偷拍视频